2015-05-06

on
轉眼,上完課10多天了,日子忙碌起來過得可真快呢。2天課程學到很多,也等於什麼都沒學,學到很多是因為直接進入了這產業的核心問題,什麼都沒學是因為任何一個環節都還有很深很深的學問。

關於食品安全

黑心油事件後,大家對「食安」有了更大的重視,同學也是要吃的,所以碰到專業的老師,肯定會問其觀點為何?每個老師回答的方式不太一樣,但最後的結論都差不多,還是要看「良心」,最後還是得回歸「業者自主管理」。因為檢驗不是萬能的,得先知道要「檢驗」什麼?才能找檢驗的方法,透過不斷的實驗,才知道這方法準不準確,有沒有誤差。檢驗做了十多年的白老師說,正常人誰也不會想到,奶粉會加「三聚氰胺」,所以黑心奶粉沒爆發前,不會把奶粉拿去測有無添加「三聚氰胺」,其實照記者報導來看,業界惡習己久,會爆是因為部份添加的物品替代了主角,如果這業者不那麼黑心,恐怕這毒害會更廣泛更長遠。

上課的另一心得是,其實公開的資源很多,問題那些艱澀的論文與條文,連業者本身看起來都很辛苦,何況是民眾呢?所以真正懂得去利用的人不多。

所有老師提到的另一項是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第15條: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,不得製造、加工、調配、包裝、運送、貯存、販賣、輸入、輸出、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:
一、變質或腐敗。
二、未成熟而有害人體健康。
三、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。
四、染有病原性生物,或經流行病學調查認定屬造成食品中毒之病因。
五、殘留農藥或動物用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。
六、受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,其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。
七、攙偽或假冒。
八、逾有效日期。
九、從未於國內供作飲食且未經證明為無害人體健康。
十、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添加物。 按這可查詢許可之添加物

頂新的原料,第一項就不符合了。不管檢驗結果是啥?原料的本身就不該當食品。看了這條才知道為啥混越南米違法,因其五、六條應該是過量的。有時想想這些寫條文的,真的考量的滿全面的。但人心變壞了,不去遵守又有何用?也沒那麼多人手去一一查吧。

剛才看了一下,發現很多要求標示滿細的,中藥材幾乎都會備註「不得單一原料使用。」突然想起賣花旗參粉給我的廠商說,保證那是「純」的花旗參粉,但如果不標加了其他東西,就得算藥,不算食品,這也是很妙的一個地方吧!

台灣健康食品法規與審查制度

其實,健康食品大家常常在吃喔,但健康食品管理法應該沒幾個人看過。為什麼會健康食品會那麼紅,是因為管理法的第2條:「本法所稱健康食品,指具有保健功效,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本法所稱之保健功效,係指增進民眾健康、減少疾病危害風險,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,非屬治療、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,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。」因為有法源,所以主管機關核可後,就可以廣告,才會紅。

為什麼說健康食品大家常常在吃呢?上了這堂才知道,原來茶裏王、愛之味麥仔茶、大部份的優酪乳都有衛署食字號喔!目前核可的有325項,按這可查詢。順倒一提目前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採雙軌制。

第一軌為「個案審查」,按規定目前得宣稱之保健功效共有13項:「護肝」、「抗疲勞」、「調節血脂」、「調節血糖」、「免疫調節」、「骨質保健」、「牙齒保健」、「延緩衰老」、「促進鐵吸收」、「胃腸功能改善」、「輔助調節血壓」、「不易形成體脂肪」、「輔助調整過敏體質」。

第二軌為「規格標準審查」,也就是產品符合規格標準即可,目前只有魚油、紅麴2項。

每個衛署食字號申請都必需花費個幾百萬,為啥這些大廠仍會花錢申請呢?原來機能性飲料徵免貨物稅,這15%的稅金,大廠一年省下的貨物稅就有上億呢!算算,還是合算啊!

配方設計的概念

老師會開玩笑的說,有效、賣的好的產品幾乎申請不到衛署食字號,為什麼呢?因為申請的功效只有13項,而這13項都有公告的安全性及功效性評估方法,因為人體的複雜機制遠遠超過這些標準,所以符合了這些標準,就不太符合人的需求了。你如果要申請「骨質保健」,就不能連帶「護肝」了,實驗方法測不出來,到底是護肝的結果?還是骨質保健的結果?可中醫理論肝主筋、腎主骨,老人膝蓋不好,肯定都往補肝腎一齊補來的。或許是健康食品嘛,後面還有很多中、西成藥可吃,領域不太一樣的。

業界待十幾年的老師,講了不少案例讓同學思考,以胃腸功能改善來看,核可的幾乎主成份都是益生菌,但益生菌也有很多很多種,而真正要能夠吃益生菌到改善,却都是長期效果了,短期是看不到的,所以要加些益生質,才會看到短期效果,然而胃腸不好,不光靠益生菌就夠,有時那不好是「消化」功能不好,所以通常還要加些酵素,考慮胃痛還得加些制酸制。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,這些加加起來,你只有多少的預算,不然市場不買單。

剛才查資料時發現,原來台灣有「保健食品專業人才能力鑑定」考試耶,其實這些複雜的因素加起來,沒背下那麼多書,又怎麼可能會分辨這些從原料到組合後的結果呢?



良性循環、惡性循環?

看完這統計資料,會不會覺得台灣人真的很有養生概念啊,竟有這麼大的市場在。上課之前,雖然這些成份常常會聽到,自己也吃過不少裏面列的,但上完課才發現,自己懂的還是很少很少的,剛光查了一下「納豆紅麴」的產品就眼花撩亂,貴的便宜的,大廠、小廠各種包裝。為啥會查「納豆紅麴」呢?以前對這產品是很陌生的,因老師特別提到納豆激酶不能「長」服,納豆激酶對於血栓溶解非常好,但為啥不能「長」服呢?因為會造成出血止不住,如果是不容易發現的內出血可就慘了(註:如果發現小中風,醫生會開阿斯匹靈來溶血栓,可以看這篇有提到2者的比較,是不錯的常識,但觀點我並不一定認同就是了)。

而納豆加紅麴也是配方設計的概念,因為有血栓的,血脂大概也不會低到哪?血壓應該也滿高的才是。

目前這些產品賣出大多有2種管道,一種是廣告,就是看了廣告大家都去藥局開架式商店或網路、電視購物買來試看看,所以一陣子會瘋某項產品,一陣熱後就換下一波的「明星商品」。另一種呢靠傳直銷,有效見証的三寸不爛之舌,軟硬兼施的推銷方法。相信這2種管道都有不少的受益者,肯定相信的是,也有花了錢却沒有受益的。很多產品本來就是食品,吃了不會完全沒幫助,但以成效跟結果來比貴了些而己。

而為什麼會有那些沒受益的呢?因為產品實在太多了,自己也見過不少賣健康食品為主的傳銷人,推薦的、自己吃的都是最「紅」的產品,却不是身體最需要的產品。不管是廣告還是傳銷,難是難在遇到真正瞭解你身體需求的人,藥師推薦的大多是利潤最好的產品,而傳銷中的專業知識常常是被篩選過的有利部份。而有些醫學知識本身也可能會修正,中醫如此,西醫也會有更新的研究或理論出現。以前學中醫師老師會說,有本書叫「醫林改錯」,後面接著有人出了另一本「醫林改錯錯中錯」。

記得之前有聽過一個護理師演講,講到「經驗」很重要,那年她待急診室,有個病人做完一系列檢查後,走出急診室,要步出醫院時,有個人把他叫住,問了情況,安排他立刻住院開刀。原來那人是院長,看臉色就知道問題在哪?這人是幸運的,我認識個朋友,就沒這麼幸運,那天在工作中發現突然昏倒說不出話,一系列檢查後也是放她出院了,她還回公司騎車回家,到家門口又昏倒,幸運的是,停好車才昏倒在門口,不是騎車中倒,也不是回到家裏才倒,或許其他情況就救不回來了。當然第二次進醫院,就真中風了,緊急開了刀,做了幾年的復健後,生活可以自理,也能上不辛苦的班養活自己,算是不幸中的大幸。

至於自己該吃什麼健康食品?除了專業知識外,個人覺得還是要學會與自己的身體溝通,多多感受自己的改變,一開始多試試不同的產品、不同的品牌,身體會告訴你,哪個對自己比較好?


註:神農本草經中把藥分為上、中、下。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,主養命以應天,無毒,多服久服不傷人,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,本《上經》。有興趣的可以去讀讀,其實這些可以多服久的藥材,拿來入菜當飯吃,就有很好的保健效果了,可是,真的買來照書煮,也沒比那些膠囊便宜多少就是了。但享受的感覺可以多很多。→雖然藥材本身無毒,但現在需注意農藥、重金屬的殘留。這點品牌的原料篩選就有優勢的多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